关于召开“第四届中国温室气体监测研讨会”的第一轮通知


发布时间:2024-09-09浏览次数:215


“第四届中国温室气体监测研讨会”将于2024年11月2日- 3日在南京召开,会议由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承办,采用线下会议的形式。

一、背景

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在2020年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与2060年前“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并针对该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国务院办公厅于2024年7月正式印发 《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该行动方案强调在“十五五”期间,实施以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制度,加强重点领域和行业碳排放核算能力,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碳排放评价制度,确保碳达峰目标的如期实现。与此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督总局、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旨在加强碳计量基础能力建设,完善碳计量体系,提升碳计量服务支撑水平。及时掌握准确的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是确保上述国家行动方案的必要前提和保障。为促进中国温室气体监测同行的交流,2019年、2020年以及2023年分别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和复旦大学举办了第1-3届“中国温室气体监测研讨会”,研讨了中国温室气体监测进展和应用,成立了“中国温室气体监测联盟”。近年来,中国在温室气体监测领域蓬勃发展,在环境、气象、海洋、林业等业务部门分别开展了全国尺度、试点城市、重点行业、海洋及林业等的温室气体排放和碳汇监测,已拥有诸多典型成功案例,例如:以京津冀超大城市集群为研究对象构建的京津冀高密度碳监测网络,将为其他城市群,如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区等的碳监测系统构建起到示范作用;在我国南方典型的亚热带天然林所建立的世界首个“通量-大气-遥感观测平台”,实现了山地复杂地形生态系统碳监测;我国建立了自主天基碳监测方法和技术,研制了我国首颗、世界第三颗碳监测卫星,并搭载了一台高光谱与高空间分辨率二氧化碳探测仪,开启了我国天基碳监测的恢弘篇章,全球首台宽幅高光谱温室气体成像监测仪器的研发与测试成功,为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垂直分布监测提供了新的支撑。此外,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以及含氟温室气体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其中,针对我国全面、宏伟的甲烷国家减排计划,利用国内外合作优势,开展了基于星-地监测的甲烷排放评估方法与标准研究,为我国甲烷排放强度估算与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效支撑;由我国自主研发的高精度在线监测系统,实现了36种含氟气体连续的高精度监测,解决了国际上没有量产含卤气体高精度监测系统的瓶颈。以上振奋人心的研究进展,为我国碳监测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在国内外新形势下,第四届“中国温室气体监测研讨会”将促进我国温室气体监测研究领域同行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分享各领域成功案例,为推动我国“天-空-地”一体化温室气体监测体系的构建提供精准的科学理解、技术支撑和解决方案。

二、目的

 1、促进中国温室气体监测同行交流

 2、增强温室气体监测领域成功案例分享

 3、推动中国温室气体监测仪器自主研发和应用

三、会议主要信息

 会议时间:2024年11月2-3日

 注册时间:2024年11月1日14:00-20:00

 会议地点:南京大学国际会议中心: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东门)

四、科学指导委员会(按姓氏拼音排序)

曹军骥,陈镜明,陈立奇,丁爱军,葛全胜,顾行发,贺克斌,胡建信,李健军,刘文清,卢乃锰,吕达仁,穆穆,石广玉,谈哲敏,王会军,王茂华,徐冠华,徐华清,于贵瑞,张人禾,周卫健

五、组委会

 陈辉林(联合主席,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曾宁、刘毅、韩鹏飞(联合主席,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姚波 (联合主席,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

 刘诚(中国科技大学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

 吕洪刚(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牛振川(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丁俊男(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王绍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詹力扬(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六、会议内容

 专题1:城市和区域尺度CO2排放与监测

 专题2:非CO2温室气体排放监测

 专题3:点源温室气体排放监测

 专题4:海洋和极地温室气体监测  

 专题5:同位素及其它示踪气体监测及应用

 专题6:温室气体仪器研发与应用

七、会议注册及摘要

 请于2024年10月8日前扫描下方二维码或者点击链接报名并提交中文摘要(摘要2000字以内)。

https://table.nju.edu.cn/dtable/forms/2f5b93fd-c048-4c96-b668-4c811ebb201c/

八、会议日程

 11月1日下午

   会议报到、注册

 11月2日 

   上午:开幕式、专题1;

   下午:专题2、专题3报告及集体讨论

 11月3日

   上午:专题4、专题5

   下午:专题6及集体讨论、闭幕总结

 报告形式:口头报告、Poster或快闪

九、会议费用

会议不收取注册费,往返交通及食宿自理。

十、会务联系人

 李季,电话:15189828680(微信号:Jelly-0201)

 邮箱:li_ji@nju.edu.cn

 会议群(中国温室气体监测研讨会):联系李季进群


中国温室气体监测研讨会组委会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2024年9月9日



  • 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大气科学楼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
    2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