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系统科学 | 走进南京地质古生物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5-04-14浏览次数:10


地球系统科学 | 走进南京地质古生物博物馆

上觅风云变化,通古今气候之变;下览山川形胜,探秘于沧海桑田。为开拓学生视野,培养系统性学习思维,学院为二年级大气科学拔尖计划、地质学拔尖计划、地理科学拔尖计划本科生开设了地球系统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地学拔尖人才的地球系统科学思维、探究地球多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和复杂变化。2025315日上午,地球系统科学的课堂走进了玄武湖畔的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在馆内报告厅,中科院南古所的袁训来老师为来自该课80余名本科生讲述了地球生命简史一课,并在课程开始前由研究所的老师带队对博物馆进行了参观学习。

 

第一部分:探秘博物馆

一、观恐龙化石,访岁月痕迹

初入古生物博物馆,不少同学被展厅中高大的马门溪龙化石模型所吸引,仔细观察着每块化石的形状,感叹岁月留下的痕迹。在博物馆讲解员的专业讲解下,同学们加深了对不同类型恐龙体型、习性等各方面的了解,也对化石的成分和形成有了更深入的学习。

1 展厅门口陈列的马门溪龙化石模型

 

二、寻生命起源,叹演化奇妙

接下来,同学们跟随讲解员从岩石台阶拾级而上,开启了探秘地球古生物的旅程。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同学们从单细胞生物的形成中感受到繁殖与演化的奥秘,从寒武纪大爆发中惊叹到生命的奇妙,从地球史五次生命的兴衰中了解到人类形成的进程。每位同学都仔细观看展览墙上的科普,认真聆听讲解员的讲解,并不时记录,对地球生命的起源与发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 研究所讲解员向同学们讲解人类演化历史

三、看精品化石,探研究历程

    最后,同学们跟随着讲解员来到了精品生物化石藏馆,欣赏到包裹着各种昆虫遗迹的琥珀,仔细观察了第一个保存完整的植物海百合,以及见证了恐龙演化为鸟类的证据。同学们认真聆听着每件藏品后的故事,并对这些化石保存的完整性和珍贵的研究价值表示惊叹。

3 研究所讲解员给同学们讲解琥珀的形成

第二部分:精彩课堂

古生物博物馆参观结束后,袁训来老师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地球古生命科普课程。

       首先,袁老师以故事导入,讲述了恐龙蛋化石背后恐龙母亲繁育生命时遭遇洪水的经历,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之心。并给同学们讲述了在地质历史时期,以及从奥陶纪到白垩纪晚期之间的五次灭绝和其成因,带领同学们走进地球的前世今生。

       其次,袁老师结合自己在蓝田生物群的科研经历,给同学们介绍了宏体真核生物群对于地球生命史研究的重要意义。从不经意间发现这块震旦纪的生物化石,到最后获得《Nature》杂志的夸赞,他表示这背后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并激动地说道:蓝田生物群的发现,将地球生命演化史再往前推了两千万年!

4 袁训来老师在博物馆报告厅为同学们授课

接下来,袁老师给同学们讲述了关于三代人愚公移山的故事——三峡埃迪卡拉生物群的发现。最初研究员们认为三峡某处的青石板上,有成群的埃迪卡拉生物群,跟随这个想法,袁老师这一代研究员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探索。直到他带着学生们长达一个多月不停地发掘,终于证实了中国具有埃迪卡拉生物群化石。他激动得说道: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追求梦想的故事,三代人愚公移山的故事,撞到南墙也不回头的故事。同学们都仔细聆听着,对科学研究和地球生命的演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最后在问答环节,部分同学就袁老师的科研历程和提出相关问题。并表达了自己对于科研探究中坚持不懈精神的敬佩,同时袁老师对率先提问的同学赠送了海螺以纪念。

5 同学们在问答环节与袁训来老师交流讨论

第三部分:心得体会

大气科学学院李美轩

首先参观南京古生物博物馆让我深刻感受到地球生命的漫长演化历程,馆内丰富的化石展品,从三叶虫到恐龙,生动再现了远古生物的面貌,令人震撼,通过讲解员的详细介绍,我了解到古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地质变迁对生命的影响。

随后的报告进一步深化了我对古生物学的认识,地质学家们的研究成果让我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与探索的艰辛。

这次参观学习不仅增长了我的知识,更激发了我对自然历史的兴趣与敬畏之情。

 

大气科学学院张立峰

在南古所的地球科学系统课程中,我深刻地记住了三次震惊。第一次震惊是袁老师介绍他是蓝田生物群项目负责人。我虽然对古生物没有研究,但也久闻蓝田生物群大名。我知道这个课程让我又见识一位大师。第二次震惊是我看到袁老师项目组在荒凉的三峡大山上拿着简单的工具去敲石头。我想,是他们对专业知识的信心,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祖国创新工作的信念不断支撑着他们一次次到达更偏远的山上去。第三次震惊是袁老师师徒三代人的传承。袁老师的老师走过祖国可能有埃迪卡拉化石的各个地方,最终确定去三峡一定能找到埃迪卡拉化石;而袁老师团队没有辜负他的嘱托,即使忙碌很久一无所获仍在坚持,最终成功。我想,我们的科研事业很多时候像袁老师的老师一样,付出极大努力最终还是差了一点运气,但我们仍要秉承这个信念将工作传承下去,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接近那远大的梦想。也正如那句老话: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将有我。

这三次震惊,最终变成三次赞叹,三条收获。我想在未来的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我会想起这精彩的一课。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李驰

走进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千姿百态的古生物化石让我叹为观止,波澜壮阔的生物演化历史让我思绪万千。袁训来老师风趣幽默的讲解,带我们回到了蓝田生物群发掘现场,期待着一个又一个早期复杂宏体生命的发现;深入浅出的讲述,又把我们带到长江三峡,让我们为埃迪卡拉化石在中国的发现而振奋。一步台阶跨越一千万年,那是地球科学的时空诗韵;“三峡埃迪卡拉化石”魂牵梦萦,那是古生物学家的执念守望;“30天发掘无果仍不放弃,第35天得偿所愿”,那是科学家“撞到南墙也不回头”的执着坚守!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我收获了生物演化的知识,增强了对地球科学的兴趣,感悟到自然科学的乐趣。

 

文编:邱志远、汪旭、杨丽洁、周李宸

图片:汪旭、王伟、杨丽洁

审核:王淑瑜、陈兵、黄丹青

  • 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大气科学楼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
    2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