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先生|符淙斌院士:我们始终既是老师又是学生


发布时间:2025-05-30浏览次数:17


在南大,有这样一群优秀的学者,他们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深耕不辍秉初心,春风化雨育英才。他们是一代代南大青年科学家们科研求索路上的引路人,亦是攻关新征程上的前行者。

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70周年和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中国科学院策划“遇见先生”系列视频在人民日报、学习强国等官方平台全网播出。

本期推送,让我们一同走近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符淙斌的故事。


遇见符淙斌院士

上世纪80年代,著名大气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叶笃正先生积极组织、领导中国的全球变化研究,并向符淙斌发来“邀请函”

尽管要转向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但最终,符淙斌给了叶先生肯定的答复,成为中国在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先驱者之一。

几十年间,符淙斌领导的全球变化东亚区域研究中心的一系列成果,为中国科学家在这一领域赢得了国际影响力。中国科学家首次成为国际重大科学计划的发起人和主持者,让全球气候模型烙上中国印记

如今,他的学生也开始挑起大梁和重任,每个人都在叙述着这位老师对他们“三个一定”的谆谆教诲。“一定要走出去,一定要回国来,一定要回国来之后,为国家做一些事情”。

当国际气候谈判桌上激辩不休时,他身后的年轻人已带着“三个一定”的指南针启程:把太平洋的风装进采样瓶,将青藏高原的雪融进方程式,最终让所有跋涉,都朝着祖国的方向结晶。


符淙斌院士个人简介

符淙斌,气候学家,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教育部南京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大气-地球系统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气候变化”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科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科院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学术顾问委员会主任。

符淙斌院士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学系,1967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毕业,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7年获得瑞典哥德堡大学荣誉博士,2015年当选芬兰科学与文学院外籍院士。曾任国际太平洋科学协会(PSA)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符淙斌院士长期从事气候和全球变化研究,是最早参与国际全球变化科学领域开拓工作的中国学者之一,先后在一系列相关的国际组织,如国际科联(ICSU)执行局、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亚太全球变化研究网络(APN)、国际气候变化委员会(ICCL)等担任科学委员会成员。领导建立了全球变化的第一个区域研究中心——东亚中心(START-TEA)并担任主任,发起并组织实施季风亚洲全球变化区域集成研究(MARIS)国际计划,并长期担任其科学委员会主席(2003-2014)。提出并主持亚洲区域模式比较计划(RMIPI/II)和国际能量水分循环试验协同强化观测计划(GEWEX/CEOP)半干旱区研究计划(2005-2010)等。历任973项目“我国生存环境演变和北方干旱化趋势预测研究”以及“北方干旱化和人类适应”首席科学家。


来源:南京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

  • 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大气科学楼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
    210023